某种意义上巅峰国际APP,今天出现在社交媒体上的企业家,都在进行一场公开的“自我呈现”。
非凡娱乐心不大一点,还真没法玩。
粉丝
热搜通常是大佬们互联网入门的第一课。在算法推荐时代,热搜首先意味着流量,流量则约等于注意力,“企业家不一定要做IP,但一定要懂流量”,这是周鸿祎的观点。在他看来,争取流量是企业与用户沟通、建立互信的重要手段,“可以节约大量营销费用”。
1959年,欧文·戈夫曼在其著作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》提出了拟剧理论,认为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,按照一定的要求,在观众的注视下进行角色呈现。短视频平台时代,拟剧理论显现出空前的解释力:技术让随时互动的表演成为可能,社交媒体的无孔不入,也使得表演的影响得以延伸到舞台之外,
显然,如果视舆论战为一场战争,光有热搜(即使是正面的)作为子弹是不够的,粉丝才具备长期效应。
他问为什么。我说因为大强子有粉丝,王兴(几乎)没有,对骂的话后者没有帮手。
刷个短视频,不是刷到刘强东亲自送外卖、和外卖员吃火锅的身影;就是周鸿祎在上海车展上被重庆网红卤鹅哥追星投喂,忍着被抹油也要握个手……
可能是出于这个原因巅峰国际APP,在有些企业家眼里,热搜像是游戏里的“血条”,隔三岔五就要攒一点,碰到热点蹭一下,没有热点的话,通过一些话语、行为创造热点,让血条涨一涨。
就像拟剧理论被人诟病的“BUG”:如果什么都是不同情境下的展演,那么真实的自我在哪里?这种对主体和真我的藐视,或许也是狂奔在网红道路上的企业家们容易陷落的陷阱:演着演着就忘了自己。
有时候,热搜还是一把双刃剑。
当然,粉丝也不容易伺候,孟子说赢得人心要“所欲与之聚之,所恶勿施尔也”,简单来说就是满足其所有的愿望和需求,还不能做他们讨厌的事,不然说翻脸就翻脸。就像小米U7事故后,曾经亲切地喊着“军哥”的声音,一夜之间变成了尖利的控诉和谴责。
毕竟,企业家不是教主,粉丝也不是殉道者,在流量狂潮中最终让消费者记住的,不只是CEO金句,最终还是产品带来的真实价值。
IP
最近大佬们轮着上热搜。
这个时代劝企业家不要炒作、不要当网红,有点何不食肉糜,但可以提醒一句,上热搜、吸粉丝都不是IP成功的标志,最高境界还是要把自己变成企业价值观的具象化表达,在“出圈”与“守正”间找到平衡,这可比说几句博眼球的段子难多了。
不过,热搜不是想上就能上的,需要某种天赋。刘强东公关三板斧,送外卖,喝老酒,叫兄弟,用一招大佬弯腰拉近和普通人的关系,简单管用,背后是对这届网友情绪深刻的洞察;而有些企业家时不时语出惊人,看起来有点装疯卖傻,但显然也有着近期国际形势下对“民意”的揣测和考量。
这里的粉丝,不仅仅是商学院教的那种产品的“忠实用户”,还要爱企业家这个人,无条件拥护他(她)——在拉丁语中,“fan”这个词从一开始就有丧失理性的极度狂热的负面含义,在这个层面上,企业家的粉丝,和爱豆们的迷妹迷弟正在趋同化。
我说,京东的赢面大一点吧。
数据显示,头部企业家账号的粉丝转化率是所在企业账号的3倍。流量经济下,个人 IP打造成为更具性价比的显性策略。就连海尔周云杰这样低调了几十年的I人,也选择了出道,在聚光灯下呈现自我,以谋求自身叙事场与用户观点场的趋同。一些头部企业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创始人IP,而是扩展到“高管天团”,形成了差异化分工,构建起立体的传播网络。
大约在一个月前,有一个大佬问怎么看美团和京东的公关大战。
从让农夫山泉损失近40亿的风波,到让京东遭受集体退款的代言人事件,网民的想法有多么变化多端,热搜就多么有风险。更别说还有些“热搜”,不过是算法导致的假象,是议题结构失衡,是注意力配置失焦,就像首富钟睒睒吃了大亏后的认识,这是“玩弄民众智商的游戏”。
热搜
如果雷军没有3000万粉丝,小米汽车不会成为销量冠军;如果刘强东没有“兄弟”粉丝,和美团的嘴仗他不会占上风。在某些类型的产品售卖中,类似“饭圈”式的组织和行为模式,已经成为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忠粉、拥趸的情绪满足,有时比产品本身性能和服务还要重要。
而一旦上了舞台,想有粉丝,上热搜?就很难拒绝迎合网民情绪的诱惑。